Monday, March 19, 2012

公民社會崛起 馬國政客搶拉攏

公民社會崛起 馬國政客搶拉攏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雅加達郵報》報導,馬來西亞近年來的公民社會和非政府部門數量遽增,填補過去的民主真空問題,讓原本過度受到政黨支配的政治環境有所改善。馬來西亞反對黨已積極涉入公民社會網絡,執政黨則是準備剛起步而已。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Najib Razak)近日表示,他希望非政府組織可以成為政府的策略夥伴,但沒有提出具體作法,這建議意味政府已意識到公民社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分析師認為,總理向外求援是因為政府不能再忽視在地運動團體。

新加坡的東南亞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資深研究員約翰‧沙拉瓦納姆都(Johan Saravanamuttu)說:「馬來西亞的公民社會現在生龍活虎,即使仍傾向是中產階級的運動,但某種程度上政府必須要正視他們。」

獨立智庫民主和經濟事務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Economic Affairs)執行長汪賽夫(Wan Saiful Wan Jan)表示公民社會在公眾言論的角色上比以前突出,「政客和政府現在也都注意到了。」他說。

遊說團體 成功達陣
汪賽夫指出,有些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足以逼迫政府將他們的訴求轉變為國家政策。他舉例,PERKASA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遊說團體,儘管社會大眾對於PERKASA的建言並不買帳,但該組織的尖銳言詞卻受到廣泛注目。政府設立特定機構以推廣馬來人政策正是PERKASA向政府施壓的結果。

另一個主張乾淨而公平選舉的「淨選盟」(Bersih)也成功扭轉政府政策,讓政府同意改變選舉流程。

汪賽夫說:「政府必須回應,因為這些團體有強大的地方支持,他們倡議自己所信仰的,他們具有廣大力量。」不過沙拉瓦納姆都認為,政府對民間團體採取防禦姿態是沒有好處的;但他也坦言政府的態度改變許多。「這是被動的,而非主動」他說,因1980年代時,政府曾將非政府組織視為敵對的政治團體。

不聽建言 流失選票
沙拉瓦納姆舉出,前總理阿布杜拉(Abdullah Badawi)在2004年就任之後就走向開放道路,打開民主發展的空間,但由於他沒有聽取倡議團體的建言而影響了政治生涯。

阿布杜拉在位時,決定打壓印度教權利行動力量(Hindu Rights Action Force)以及淨選盟,因此在2008年大選時流失了大批的選票。

反觀之下,在野黨長期經營公民社會網絡,從中挖掘不少優秀領導人才到組織內。汪賽夫認為這就是公民社會影響力的見證,一些政客已設立偽非政府組織(pseudo-NGOs),外表看似是獨立操作,實際上則是政治性投資。

儘管政府對公民社會有更正面的回應,但也擔心有政客藉此進入公民社會的場域中操作。市場研究分析的顧問楊淑雯(Tricia Yeoh)認為,政府必須要以夥伴的態度對待非政府組織,「這些組織不應該在後來才覺得被政治利用了。」她說。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