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4, 2013

「四海棧」,寓意他當時膝下有4名兒子,並以「四」這個字為兒子取名,而「海」則代表四海為家的意思


泗清:打江山敢為天下先

一號人物:張泗清 
刊于2011年5月1日,東方日報

■半世紀一瞬的世事變幻
在網絡最流行的面子書與維基百科,是找不到四海棧的背景資料的。

但親耳聆聽張泗清帶著潮 洲話口音的粵語,說著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故事,恍如半世紀一瞬,蒼生歷史憂患一線牽活了,在如夢如魅間,其實是一個人如何從濁世到蓋世,當中包含入世故事。
 

但也感嘆世事變幻──當年南下的華僑在異邦的刻若耐勞的精神,運用在今時今日的行政偏差、政治凌駕專業的國土,是否還可以打江山拚出頭天?
 

訪談只能摘取張泗清帶富含商業靈性的片段,這些智慧只能領悟,但我們訝于一個企業家在碰運氣時,其背後的思想活力,當然還有其領導品格。


由于篇幅所限,張泗清熱心公益、為華團出錢出力的經歷成為滄海遺珠。他最近才卸下擔任50年的培才華小董事長職位,那是另一種難得的儒商情懷。 





初遇丹斯里張泗清時,87歲高齡的他說,「我做的只是小生意。」 

出自一位蓋世雄才的商場大亨,這是一份謙遜。但雪鬢霜鬟的張泗清謹記當年來時路,迄今深信豐儉由人,「是這樣的咯,因為錢不容易找。」
 

《東方日報》與這位房地產傳奇人物談起時,從日據時代的往事聊到晚近90年代的盛事。

到底張泗清是如何建立商業王國?
 這位實業家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不只是亂世造英雄,而是他如何發揮深具膽色的街頭戰法求存。 

張泗清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說到從商70多年,秘訣是什麼?他說得很簡單:「信譽、魄力、死做(拚命做)。」


他繼說,「信譽好,你做到好,他們(行家)就相信了,(生意)就會走上門。」

當年他是朝出晚歸,「清晨6時許開工,有時做到晚上10時、11時才休息。」

從雜貨、米糧到房地產等,跨越如此多行業,張泗清面對新事物時是大無畏地,「沒什麼好怕。我16歲就跑到那麼遠,都不知道買些什麼,我13歲就擺巴剎了!」

在亂世赤手空拳,絕無僥倖,而是看是否能洞察先機。1945年5月,張泗清20歲,但他已擁有7年的經商買辦的老道經驗。

日軍快投降前一週,他剛接獲其13艘從泰國宋卡載送米糧的帆船,遭英軍潛水艇打沉了,換言之是血本無歸。

當時張泗清做買賣的辦事處坐落在新加坡羅敏申路,他走到坐落在哇燕街的同濟醫院舊址時,他想要去理髮。

但他身上只懷有「叻幣」(英殖民政府發行的貨幣)而不受理,因為店家只收香蕉票(日本鈔)。吃了閉門羹後他離去,抱著逛街的心情蹓躂,後來走到一片空地,流動攤販的滿街喧嘩,還有人擺檔收購香蕉票,當時他心起疑惑。

但他再走幾圈,回頭時發現香蕉票的收購價越來越高,從原本的3萬元,到4萬、5萬元,甚至飆到8萬元。

當時他的辦公室還有500萬餘元香蕉票,「當時我想,那怎麼辦?那公司的錢豈不是跌價?」

但那時他已感應到市場供求──原來當時市面上還有不少人要收藏香蕉票,還以為日後會獲賠。

企業家是需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逆其道而行。張泗清沒有脫售香蕉票,反之動用當時公司僅有的金條,再回到同濟醫院附近的市集大量收購香蕉票。

從新加坡,他用麻包袋裝著滿滿的香蕉票回吉隆坡,途經峇株巴轄停下來喝茶,目睹途經許多羅里一車又一車地運載,他好奇一再探問,原來車上的全是香蕉票。

于是,張泗清再加碼收購日本鈔,「本來已買了百多萬香蕉票,後來再買更多。」

回到吉隆坡時已是晚上9時許,其父親張漢三好奇為何他載了如此多的香蕉票,「父親翌日從吉隆坡思士街的店鋪走到茨廠街時,才發覺也有人在兜售日本鈔。」

那一次,張泗清在濁世中的一場貨幣交易,因眼光獨到與時機精準,讓張家賺了2萬多元叻幣。

回首半世紀前的獨孤一注,張泗清笑呵呵地不諱言自己確是非常大膽──只是20歲的少年。「當時父親沒罵,(錢都買了)還說些什麼呢?」



副文一:思維要破框:羅里也可載人

人不轉路轉,張泗清的經商手腕靈活,卻會因地制宜,思維要破框。張泗清從出售香蕉票賺利後,他復返亞羅士打辦貨。

他在途中又見到許多公司在羅里掛著一個牌子,就成為載客的交通工具。

張泗清舉例,「萬眾」公司是往返怡保與吉隆坡,「大眾」公司則是去北海大山腳等,他靈機一動,「我就用900元租了一輛羅里來回吉打,掛了一張牌,然後載客,每人收30元,從吉隆坡載至亞羅士打。」

規制隨時都在變動,當時羅里是怎麼載客?「用那些裝蛋的箱子來當座位,坐在地上。」


13歲賣咸鴨蛋起家

亂世浮生的小人物,是在街頭營生中萌生智慧。張泗清在13歲起就從商。他在11歲(1936年)從中國來馬,抵步後先在培才小學唸夜校2個月,但不諳華語而輟學。

一個只會潮洲話的兒童,白天就在舊中央巴剎(現已改為中央藝術坊)處擺地攤,就是賣咸鴨蛋、雞蛋等,晚上還要精揀雞蛋。

那兒有販夫走卒,卻是貧富相溶的市井,讓張泗清看盡人生百態的第一堂社會課。

當時其父與大哥張泗川已在吉隆坡思士街租舖做雜糧批發生意,巴剎檔口就由他來接掌。

張漢三恰好獲機會輸送雞蛋供予英軍,業務增多後人手不足,張泗清不再擺地攤,而回到店鋪去幫父親。

直至1941年12月,日軍入境而開始馬來亞的日據時代,當時他們一家十口的家產一夕變色,賒賬追不回,店鋪也遭炸毀,家產從2萬元剩下400元。

「後來父親就去蕉賴買一間木屋安家,我們一家只剩下100元…」

日軍入境第二天,張泗清與大哥就四處騎腳車巡視行情,「當時街道還靜悄悄,在第三天時,才發覺茨廠街有零零落落的民眾買東西,而且一斤白糖可賣2毛錢。」

當時,1包白糖有160斤重,那麼就可賺32元了,他憶述:「當時(日軍)未入境時是1包13元,咦,那不是很好賺?」

「我們就去半山芭,找父親一位經營雜貨舖的老朋友,求他讓出一些貨,當時那位老人家有40包貨,就讓出20包糖給我們。」

兩兄弟就用車子,從半山芭推車到茨廠街去售賣白糖,當時從每斤2毛錢漲價到每斤40仙,那30包就有利可圖至千多元了。


指顧之間已是半世紀的故事,從張泗清口中悠悠說出,歷史別有一番壯闊。



16歲遠走高飛、50年代登萍渡水

張泗清16歲起就單槍匹馬從吉隆坡北上吉打亞羅士打、馬泰邊境的巴東勿剎辦貨,南上北下為其貿易入口行生意打下基礎,更重要周旋商場時可串人脈、認識物流、供應鏈等的生態。

在日據時代,他在思士街協助父親賣雜貨,「但貨源難取,我就賣一些醬油等的,當時我只是16歲,有時我哥哥去怡保,我就去亞羅士打、巴東勿剎拿貨源。」

由于物資缺乏,張泗清說,後來他就去買些暹羅香煙來賣,可賺600、700元。「我也到巴東勿剎幫別人搬貨、做報關等。我父親也說,什麼都可以銷的,我就去巴東勿剎辦雜貨了,買辣椒干等。」

然而,巴東勿剎寄貨火車來吉隆坡,火車頻頻拋錨而延誤貨期,而且又得進入黑木山,非常麻煩。張泗清被逼南下新加坡租帆船來載貨。

這些帆船至大的載貨量是60吨,但帆船要看順風,否則就是天涯海角。

「我又回去合艾宋卡買米糧,就由帆船載貨到新加坡,有時來回要幾個月,不過很好賺,有時100元可賣到200元。」

在1950年代百廢待興,張泗清早已登萍渡水到海外,染指白米貿易,更獲緬甸米商邀請參股,聯營出入口白米到大馬、菲律賓與香港。然而,在60年代時張家的四海棧已進軍種植業、房地產。


房地產的奇跡

機緣下的黃金地

張泗清到底又怎樣跨界涉足房地產做發展商?他說:「恰好有機會。」

雖然當時是房地產外行,但進軍房地產的機緣在餐桌上結緣。「大家一起餐敘,土地買賣就成交了,但第二天才知道土地不能發展的,朋友再指教怎樣可以解決。」

今日的黃金地價,在50年前卻低得匪夷所思,張泗清對當年的價碼如數家珍。

「在1964年,我在巴生中路買了4000多英畝的樹膠園,即後期的百家利花園,當時是一英畝1000令吉。」

早在1963年,他已買下靈市的百樂花園,價格是1萬6000元一英畝,1967年則以每英畝7000令吉,收購毗連的百樂鎮地皮。

至于如今已炙手可熱的萬達鎮地皮,張泗清說,那是在1972年時買下,當時是1萬5000令吉一英畝。

「當初拿到這塊地皮時還未發展,只是橡膠園與油棕地,政府凍結了,不能發展…」

其實當時這些地皮都屬公家,1980年代張家開始分家,張泗清獲分這些地皮時,仍是凍結發展的荒野。

時機那麼巧,張家1989年正式分家後只是一週,政府馬上宣佈解凍萬達鎮,張泗清即刻鴻圖大展。

橫渡卅年的意念成真
萬達廣場是90年代初的購物中心先驅,迄今仍稱霸一方,是張泗清的代表作。他起初倡行要建購物中心,但遇反對票。

「當時有人說建購物中心不行、不行,但我照做。」

原來在80年代,張泗清在白沙羅再也已蓋了一座10萬呎大的購物中心,雖然不大但人氣旺。而當時萬達鎮仍屬偏遠地區,如何吸引人流?

張泗清想出了一個妙計:全天候一令吉停車費、安排免費乘搭的穿梭巴士接送購物者。

這是革命性的做法,迄今仍管用。「用停車場當吸引力。他們(購物者)來到不用看錶,就一直買,中午時就吃飯,什麼都有的吃,吃完後就再去逛。」

而1991年時開始興建的萬達廣場,可出租店面的面積寬達100萬呎,但必須有一兩家大型租戶坐鎮。

當時張泗清先邀請經營佳世客的永旺來出租,而且寧愿降低租金。「他們本來不敢租這麼大的地方,我說不必擔心,我這兒有3000輛多車每天會來。


張泗清畢生營商的技藝與智慧共冶一爐,在萬達鎮發展計劃升華。然而,為何他當年會想到全日一令吉停車費的點子?

原來這創新意念,橫渡30年蘊釀而結晶,迄至90年代就有時代感。「我在1963年去美國三藩市時看到一間坐落在偏遠地點的購物中心,正是用這樣的方法啊!」


熱心公益出錢出力

張泗清五分軒輊地熱衷社會公益,其推己及人的胸懷反映儒商的涵養,但他只是輕輕帶過這份熱誠:「就是剛好。」

他擔任培才華小董事長50年,任期之久可謂空前,他協助培才華小遷建出錢出力,遇行政困難,也遭政治人物搞局,一波三折,讓張泗清點滴在心頭。

張泗清說,在70年代時培才原在吉隆坡咖啡山舊校址,而且坐落商業區,另加不少家庭已外遷以致學生來源大減。

「只剩200多個學生而已,什麼都沒有,我們就租了一輛校巴去載送學生。後來再向教育部申請,可否遷校。」

學校要搬來八打靈再也,也要找一塊地皮,恰好我在白沙羅

有塊地皮,我就要撥6英畝地來建培才華小。」


但該地皮卻已撥予白沙羅國中,教育局建議就對換校地,

適逢張泗清旗下另有一塊地皮原要承建半獨立式雙層排屋,

就獻地來建。



「我們已花了11萬令吉來打樁,然而遭當時的靈市巫青團團長

拉惹隆反對要求停工。」

經此一局,培才建校無望,該地皮已贈獻教育局也無法索回,

張泗清唯有再另覓校地,後來獲大慈善家已故丹斯里李延年

靈市SS2尚有3英畝的空地,建校才有著落。


張泗清:三句話道盡世事

問:看來你是行行都點石成金?
答:沒有。只是愛學,與朋友互相扶持。一路都是學著來──吃到老,活到老。

問:接觸各行各業,你是怎樣學習的?
答:13歲就擺巴剎了!所以沒什麼學問。後來就我就自己看報章,老實說,自己要勤力,什麼事要親力親為。

問:回想現在的成就,你以前是否就有過日後要賺大錢的夢想?
答:我沒什麼夢想。小孩子哪會這麼想?做生意時也沒什麼夢想,只是見步行步。


人物誌

─姓名:丹斯里張泗清
─出生地:中國廣東省潮陽縣
─家庭:18歲與太太鐘玉鳳結婚,育有3男4女
─ 職位:四海棧聯營集團、萬達鎮商行集團執行董事主席
─曾涉足業務:白米、緬甸柚木、雜貨、保險、種植、地產建築、酒店餐廳、金融業、器材租賃、製 造業等
─創立學院:伯樂學院、萬達學院
─著名房地產:百樂花園、百樂鎮、白沙羅再也、萬達鎮
─購物中心:萬達購物中心
─ 房地產分佈:巴生谷、新山、檳城、雙溪大年

─部份社團職位:大馬中華總商會名譽會長、同善醫院前主席(出任30年)、培才華小前董事長 (出任50年)、吉隆坡仙四師爺廟產業受託人、德教會紫芳閣(吉隆坡)與紫新閣(新加坡)名譽主席、馬潮聯會永遠名譽主席。
─1947年發起成立 雪蘭莪進出口商公會
─1973年和馬來西亞屋業發展商協會,並出任主席。
─社會公益:設立張泗清基金,助學濟貧。
─名譽博士:英 國諾丁漢德恩大學(1996年)、英國安吉利亞工藝大學(1997年)

●四海棧背景

─張漢三首家雜貨店名為「大成」,後創辦「四海棧」,寓意他當時膝下有4名兒子,並以「四」這個字為兒子取名,而「海」則代表四海為家的意思。

四海棧集團在檳城、馬六甲、新 加坡皆設有分行。

張氏家族未分家前持有新加坡崇僑銀行(后被華僑銀行收購)、新加坡糖廠、大馬信貸、華聯銀行(后與大華銀行合併)及百樂 園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