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4, 2012

他承認,「這是一本很殘忍的詩集。」果然羅智成就被《啊》書冒犯,忍不住對他說:「陳克華你這種詩集應該是寫在廁所的牆壁上,你居然還簽了名、把它出版!」

【書與人】 觸摸框架的邊界 - 陳克華談《BODY身體詩》,兼談《啊大,啊大,啊大美國》



Ads by Google
Looking For Penny Stocks? www.easy-forex.com/Malaysia
You Should Try Forex. No Fees, $25 Start, High Leverage. Join Now!
《BODY身體詩》。
詩人陳克華及其新作《BODY身體詩》。 (孫梓評/攝影)

專訪◎孫梓評
微雨天母,午後2時,剛結束半日門診的眼科醫師陳克華,白襯衫搭深色長褲,頸上繫著與醫院保持連絡的手機繩;然而,靠近一點,會看見他的領帶是梵谷豔黃向日葵怒放,長褲顏色原來是低調的紫。因為控制飲食,他更顯精神,還未得空午餐,他已搖身變為詩人陳克華(1961-),侃侃而談。

從戰士變為智慧老人

2004年,陳克華曾遭恐嚇威脅、以公開其同志身分為由勒索;2006年,他發表〈我的出櫃日〉,「鄭重地,清晰地,美好地,奪回了我的出櫃權。」此一轉折,對他的書寫也發生影響,「被逼著做一個很正式的出櫃動作之後,突然覺得我不需要再解釋什麼了。」他借了榮格的說法,「我從一個原型跨到另一個原型。過去是戰士,現在比較像流浪者或智慧老人。」

曾經,潛意識裡,藉著每一次書寫對「異性戀」說話,「要嘛你會怯懦,要嘛你得誇張、挑釁。」因此有了《欠砍頭詩》裡,〈閉上你的陰唇〉、〈肌肉頌〉、〈「肛交」之必要〉等「駭俗」之作。新作《BODY身體詩》則「沒有宣戰的意味」,全書不裝訂、像個禮品,每一首詩觸寫一處男人肉身局部,由兩位攝影師、六個模特兒共同出演,詩題選項來自家庭派對時,朋友們各自貢獻的耽戀癖好:背,舌,生殖器,禿,毛髮,腳踝……幾近「戀物」的拆解,「藉由想像他人欲望的標的,儘量不要讓人家覺得我所描寫的身體有特定的年齡或體形。」觀看的方式則「除了意淫,還有同情,或是憐憫。」因此他寫〈小腹〉,「『父親式的肚子……未曾懷孕過的男人,』以這樣的方式//成為父親」;寫〈小腿〉透露奇想妙喻,「彷彿有一條比目魚/潛藏在小腿皮膚下」;寫〈胸膛〉,短短數行,數次翻轉意象:胸膛是泥土,是地球,是如漆的海面,「刺滿星群墜落的軌迹」。這樣的想像作業,亦可以是小乘佛教所說,「把你的注意力集中於身體某一處。」

政治狂熱近乎性高潮

這些年,陳克華詩集與散文集頻仍出版,風格各異。有因抄寫《心經》而生的巨大詩集《心花朵朵》,宛如經本奏摺般的《我和我的同義辭》,除了《BODY身體詩》的明信片式裝幀,上一冊大量運用拼貼嘲諷、具普普藝術感覺的《啊大,啊大,啊大美國》無論文本或載體都極炫人耳目。他說:「網路興起後,大家習慣讀螢幕上的文字,視窗一關就沒有了。因此,被一般出版社排斥的詩集更不該隨便印,要印得很特別,讓你覺得它本身就有意義,不只是文字的載體。」

《啊大,啊大,啊大美國》以強烈的語言直剖新聞事件,感慨政客語言操弄,從詩集名稱即可嗅出端倪。「書名是我對台灣政治的一個反動。當我們談台灣主體性,無法忽略背後三股勢力: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其中美國距台灣最遠,跟台灣最沒有淵遠。台灣只是在冷戰時期,被美國用來做為防堵共產主義的一塊磚,但現在冷戰已經結束了啊!美國跟台灣的關係,應該要重新定位。」


也因從小生長環境的養成,當有一日他突然發現,在台灣島上,「某人可能是一個很寬容溫和的人,但他的政治立場卻可以是很極端的。」於是忍不住懷疑:「我一定是在我認知的框架裡頭,miss掉某些東西。」倘若人的意識形態都免不了存在著框限,那麼,「我的框框的邊界何在?我要去touch到最極端的部分。」做法反映於《啊》一書的詩作,「我寫時,會模擬自己的精神狀態如同女性經歷性愛高潮,因為性與政治的狂熱在某些時候是很接近的。」透過書寫,「彌補我的認知裡頭所遺失的,有不滿、有發洩,有意識型態的衝撞:衝撞自己,也衝撞別人。」因此,他承認,「這是一本很殘忍的詩集。」果然羅智成就被《啊》書冒犯,忍不住對他說:「陳克華你這種詩集應該是寫在廁所的牆壁上,你居然還簽了名、把它出版!」


當靈魂齒輪正確咬合

陳克華令人豔羨,從未遭逢創造力枯竭,「詩人害怕重複,享受『賦新詞』,樂於塑造新的東西。一旦發現自己重複,可能就不想寫了。我自己沒這問題,也許因為我一直享受所謂的轉化。」轉化,一如榮格也曾鑽研煉金術,用以譬喻抽象的靈修過程。


他透露《BODY身體詩》將有續集,而手邊正進行的,是獲2009年度詩獎作品〈寫給複製人的十二首情歌〉等兩、三百行的長詩結集。「寫長詩不像寫散文,有其邏輯或時間上的線性。下筆時,思考是煙火一樣散開的。」比方這首以複製人為題的組詩,緣起於大學時代看了電影《銀翼殺手》,被那關鍵的一幕給觸動,「你會知道複製人比人更懂什麼叫做生命。這故事在我心中徘徊了廿年,直到那個晚上,我才終於醞釀好,可以把它寫出來。」並非被什麼音樂觸動,也不是遇見了誰,純粹是「靈魂的齒輪轉到了正確的地方」。醞釀完成,「準備拿起筆時,就是煙火要爆發的時候,當我在寫第一首,第四、五、六首都已經stand by了。」


由於豐沛的創作能量,甚至跨足攝影、繪畫、歌詞、戲劇,大家總以為陳克華將力氣盡注於此,「事實上我花在醫學的時間更多。」過去他有感於醫師身分與詩人相互扞格,刻意降低白色巨塔相關題材的書寫,但就如他津津樂道的榮格所說,人的一生是個體化的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以西方哲學的觀點來解釋,尋求完整,就是得讓阿波羅與酒神結合。對我來說則再清楚不過,阿波羅即醫學,酒神是詩。」


能不能適切融合兩者呢?陳克華說,「我寫詩是很不浪漫的,在辦公室,像個垃圾堆一樣。」為什麼不在家裡寫?「家裡很舒服,擺滿了書,就是沒有電腦。因此,非寫不可時,必須從我家走到辦公室去。」酒神前往阿波羅的路上,不曉得是否終於成功觸摸了框架的邊界?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24/today-article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