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讀《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
平靜地與摯愛告別 6/11/2006 李怡
【經濟】史葛.聶爾寧(Scott Nearing)在他將屆百歲生日的時候,用絕食的方式,讓自己平靜地與這個世界及自己的軀體告別。他不是因為貧困、孤獨,他身邊有一個同他相愛相守了五十多年的摯愛的妻子。他對人生沒有憤懣,相反地充滿了感激。但他很清楚,死亡終會來臨,於是寫下遺書,聲明他為了要體驗死亡,在死亡過程中保持意識,因而不用止痛藥及麻醉藥等。他不希望醫生在場,因為「他們既不懂得生命,也不懂得死亡」。
【經濟】史葛.聶爾寧(Scott Nearing)在他將屆百歲生日的時候,用絕食的方式,讓自己平靜地與這個世界及自己的軀體告別。他不是因為貧困、孤獨,他身邊有一個同他相愛相守了五十多年的摯愛的妻子。他對人生沒有憤懣,相反地充滿了感激。但他很清楚,死亡終會來臨,於是寫下遺書,聲明他為了要體驗死亡,在死亡過程中保持意識,因而不用止痛藥及麻醉藥等。他不希望醫生在場,因為「他們既不懂得生命,也不懂得死亡」。
他在遺書中要「在場的人不用哀傷和遺憾,他們需要保持冷靜,表示理解和喜悅」。他「希望能體會人生過程的不同層面,死亡是一種過渡和覺醒」。「我在活著的時候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當我去世的時候,亦滿懷希望」。他不要殯儀館來處理他的屍體,他不希望舉行任何追悼儀式,不需要任何宗教人士來為他禱告。他要求將他的屍體火化後,請他太太海倫將骨灰撒在精神海灣那片樹林底下。他聲明是在理智完全正常、頭腦完全清醒的情況下,提出通過禁食來體驗死亡的請求的。
聶爾寧將近百歲時的尋死,經他的妻子海倫(Helen Nearing)的陳述,而讓後世人看到整個過程。海倫在其後寫的《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一書中說:「禁食而死並不是一種暴力的自殺行為,它只是漸漸地消耗能量,平靜地、自覺自願地離開人世間的一種方式。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都做好了去世的準備。」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個讓死亡來得平靜,並真正維護死亡的尊嚴的故事。如果讀到史葛與海倫的結合與長期共同生活的經歷,那就更讓人信服他在平靜地與摯愛告別。
XXXXXXXXXXXXXX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 [第二版] 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
內 容 簡 介 | 儘管世間瞬息萬變,斯各特和海倫的愛情持續了半世紀 海倫說:愛情生活中最珍貴的並不是性關係, 而是雙方在每一個方面的互相體貼與心心相印! 美國和平主義和環境生態保護者斯各特.聶爾玲,因為對現代文明的省思,二十世紀初他與夫人海倫在佛蒙特州及緬因州的森林農場,創立美好生活中心(The Good Life Centre),過著回歸自然、崇尚簡樸、和平寧靜的生活。他倆終生力行的生活實驗,在當時創造一段生活傳奇,也成了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潮流。《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即由海倫?聶爾玲於八十八歲寫下這部自傳性質的著作,敘述她與年長二十一歲的丈夫斯各特之間,超過半世紀的「美好人生」。 這一對靈魂伴侶,斯各特,曾是大學教授,因為說真話的率直言行被大學開除,驅逐出學術界;海倫,曾追隨知名的心靈導師克里西那穆第談了兩年的精神戀愛,在戀情結束形同陌路後,回到家鄉。一九二八年,獅子男和雙魚女相遇了,熟知占星的友人告訴他們:「這是一對很不尋常的奇妙結合,也許是神話故事中的精靈起作用的結果。」很快地,他倆從朋友變成情人,雖然個性不同卻能截長補短,共同譜寫新生活的二重唱。一九三二年,斯各特和海倫放棄紐約的繁華生活,展開了五十多年自食其力的田園生活。對於他倆來說,度過美好的人生乃是與大地和大地上生存的人和睦相處的過程,他們所追求的不是一種高消費的生活,而是高質量的生活。 聶爾玲夫婦一直對於生死問題表示關注,尤其斯各特過了九十歲之後,更是如此,他們共同閱讀大量有關死亡的著述,相信生命與意識採取某些形式繼續存在,認為死亡只是一種過渡,不是生命的終結。一九八五年,斯各特百歲生日前開始絕食,一個半月後,他的身體機能自然停頓,猶如樹上枯葉順著風勢飄然落地般自然。整個過程由海倫從旁協助,尊重他自行決定告別生命的一場生死因緣。海倫表示,從斯各特自我選擇死亡而絕食的經驗,她學到了「死亡的尊嚴」意義。 本書出版前後皆獲得極高的評價。精神醫學專家庫布勒.羅斯讚歎:「本書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者所寫過最美麗的愛的故事之一。」臺灣生死學之父傅偉勳教授特別撰文推薦:「這是一本很雄辯地談到,老齡化生活與心平氣和而有控制地面對死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作者簡介 海倫.聶爾玲Helen Nearing (1904-1995) 是一位獨立、富有獻身精神和充滿智慧的女性。 她出生富裕家庭,為了愛情和實踐理想,放棄前途似錦的音樂演奏生涯,心甘情願與斯各特.聶爾玲(Scott Nearing, 1883-1983)──一位因政治觀點激進,被賓州大學開除的經濟學教授,移居到鄉野,過著遠離塵世,回歸自然,與萬物共生的生活。他們倡導社會主義,同時也是素食、和平主義者。 |
目 錄 | 導讀 聶爾寧近作《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傅偉勳 一、不再是我們兩人 Ⅰ 人生的那扇門 Ⅱ 無盡的愛 Ⅲ 精神不朽 Ⅳ 無我的整體觀 二、當我們相見時 Ⅰ 邂逅之初 Ⅱ 心靈的契合 三、斯各特──眾人的楷模 Ⅰ 悲天憫人的胸懷 Ⅱ 不見容當局 Ⅲ 理想的代價 Ⅳ 對真理奉行不渝 Ⅴ 推上歷史的垃圾堆 四、海倫──自由精神 Ⅰ 養尊處優的童年 Ⅱ 神智學的影響 Ⅲ 初戀情人 五、克里西那穆第──一位有影響力的年輕人 Ⅰ 春夢了無痕 Ⅱ 此情可待成追憶 Ⅲ 追隨信仰 Ⅳ 情海生變 Ⅴ 形同陌路 Ⅴ 向過去告別 Ⅶ 偶像的本質 六、和斯各特一起的日子 Ⅰ 重逢 Ⅱ 截長補短心心相印 Ⅲ 心靈、智慧的巨人 Ⅳ 健康、書籍、工作與愛情 Ⅴ 智者的追尋 七、佛蒙特州的樹林 Ⅰ 回歸自然 Ⅱ 與萬物共生 Ⅲ 崇高簡樸節儉 Ⅳ 遠離墮落的文明 八、移居緬因州 Ⅰ 投身社會活動 Ⅱ 致力社會公益 Ⅲ 人生的遺憾 Ⅳ 全國巡迴教學 Ⅴ 忠於信念 Ⅵ 寡欲寡求始有自由 九、問題與解答 Ⅰ 分工生活與人生觀 Ⅱ 自由的局限及上帝的本質 Ⅲ 生活的哲學 十、黃昏的星星 Ⅰ 超越死亡 Ⅱ 隨風而逝 Ⅲ 死前的安排 Ⅳ 此情不渝 Ⅴ 揮別塵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