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告退的時刻
【聯合報╱社論】
2011.05.18 02:47 am
儘管反對黨在大選僅拿下六個國會議席,新加坡執政黨卻大動作因應,開國元首李光耀和前總理吳作棟雙雙宣布退出內閣,不再擔任資政職務。星國社會求變的期待銳不可擋,而威權政府回應民意的腳步也並不遲緩。
在民主國家,只佔國會百分之七的反對勢力,不會對執政黨構成什麼威脅;然而,新加坡卻不是「一般」民主國家。星國政府如此嚴肅看待新政局,原因無他,這次選舉過程捲起了千堆雪,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充份感受到民意的起伏激盪;反對黨雖只取得六席,但這是制度設計不公導致的扭曲結果,實際上有近四成選民投下了反對票。執政黨若不趁此際著手改革,五年之後,誰能保證反對的民意不會翻過五成的牆頭?屆時,這個體制即再無正當性可言。
李光耀和吳作棟明快宣布退出內閣,完全符合星國政府長期誇耀的「效率」神話,也顯示它能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李光耀和吳作棟未來仍將在議會發言,但兩人退出執政隊伍,象徵星國統治中樞已跨出擺脫「家父長制」的第一步。一直以新加坡「嚴厲大家長」自居的李光耀肯在此刻鬆手,勢必有過一番天人交戰,殊堪玩味。
新加坡今天的一切,幾乎可說全是李光耀一手打造的。新加坡的經濟奇蹟,要歸功於他的睿智;新加坡的行政效率,要歸因於他善於用人;新加坡的井然秩序,要歸諸於他的鐵腕;而新加坡的不自由,自亦要歸於他的高壓統治。新加坡是「菁英治理」的典範,但這個規範森嚴的大家庭,從某個角度看,卻也是小眾和異議者的囚籠。八十七歲的李光耀今年繼續參選議員,舌戰在野黨,他老驥伏櫪,壯志未已;問題是,活在大家長教鞭下半世紀的人民,誰不想掙脫身上管束帶?
事實上,就連其子李顯龍的治理哲學也比較傾向開放和寬容,與他明顯有別。這次競選面對反對陣營攻擊,李顯龍願意採取低調的姿態向人民道歉,李光耀卻依舊鐵青臉孔訓斥對手、恫嚇選民,徒增執政黨選情的不利影響。也因此,面對四成選民投下反對票,若李光耀依然故我,勢必成為李顯龍執政的沉重包袱。
有人說,李光耀的退出,意味新加坡將進入「李顯龍時代」;這樣的形容,未必準確。事實是,李顯龍明年即將滿六十歲,也已毫不年輕。再說,這屆國會大選,對人民行動黨而言,主要任務之一就在物色第四代接班人,以便及早培養。亦即,下一任接班者的態勢至今還未明朗,其實時機已相當迫促。何況,當人心思變,反對黨又步步進逼,李顯龍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有充裕的時間來培養接班人。甚至,其設想的「接班人」能否順利實現,為人民所接受,也還是個疑問。
無論如何,李光耀和吳作棟此際退出內閣,確能給李顯龍更大的施展空間,可適時根據人民的意向來調整政府的結構與步調,並逐步向一個「沒有李光耀的新加坡」的時代轉進。以過去五十年奠下的基礎,新加坡應該承受得起政治上更大的開放和改革;這點,從選民在此次選舉中的穩健演出,應可讓李氏父子感到放心。新加坡是一個進步、多元、法治、有效率的社會,若在政治上多一點自由與民主,應可使其能量更為飽足,毋庸置疑。
李光耀為新加坡所做的一切,沒有人能夠否定;他退出內閣,乃至徹底退出政治,亦不會損及他的地位。除非,他不相信自己花了半世紀調教出來的人民已能獨立、成熟地判斷,還要繼續揚著皮鞭來訓斥他們。試想,一個「李光耀的新加坡」,若過渡到「沒有李光耀的新加坡」,而仍能保持其既有的效率、秩序、富裕和公平,卻也能擁有更多自由與民主,那才能是新加坡真正的成功,也才能顯示李光耀畢生強調的「亞洲價值」確有其高明之處。
面對僅百分之七的反對黨,而能心生謙退,是不容易的事。在李光耀告退的時刻,他也戰勝了自己的好強。
【2011/05/18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