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小心「好意」才不會「大意」孩子的心情 ( 父母的溝通態度 形塑孩子自我形象 )

父母的溝通態度 形塑孩子自我形象

文/顧浩然 圖/泥牙子
>>>歡迎加入「新知大耳朵粉絲」<<<

小心「好意」才不會「大意」孩子的心情


溝通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的溝通常是「我說的算」,尤其是父母在與孩子對話時,常不自覺地就把自己的價值觀,加諸在孩子身上。

在我的工作經驗中,就常常會看到父母親明明很關心孩子,可是說出的話卻常常是嫌孩子這兒不好、那兒還要加強…,以致於原本的好意與叮嚀,無意中卻造成孩子的誤解。這種誤解的經驗如果多了,孩子很可能就帶著這個經驗長大,並內化成為看待自己價值的標準。

父母的教導言語 型塑孩子自我形象
我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大人往往都會太習慣順口說出一些無心的話語,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特別是孩子,因為還小,不容易分辨大人無心之語,就很容易以大人的價值觀為自己的價值觀。

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從信仰的眼光來看,每個人都是按著上帝完美的形象被造。可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挫折、失望、沮喪,慢慢地,我們就把這些負面的經驗,納為自己的經驗,並遽以認定我就是這些經驗,即我是失敗者、我是不可愛的人…。

問題是,我們的內在本質並非是失敗者,並非是不可愛的,我們只是有這些經驗,這些經驗不等於「我是誰」,充其量,只是「我有這些經驗」罷了。

我相信,沒有父母親不想要孩子更好,可是我們大人卻經常在不經意中,說出傷孩子的話語。

說實在的,這實在不能怪父母親,因為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會做父母,我們也都是從自己的父母親身上學習如何做一個父母。

如果我們有幸,可以從自己的父母親身上學習到好的榜樣,那麼我們自然也可以將這個好榜樣帶給自己的孩子。

但如果不幸,我們從小到大,從父母親身上所得到的只是被否定、被指責、被取笑…,那麼這些不斷積累在我們心裡的負面價值,就會在無形當中形塑了我們怎麼看自己的角度?

然後呢?我們也在無意識中,把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帶給自己的孩子。

善用溝通技巧 才能使孩子的成長更美好
早些年,有名的心理治療大師Carl Rogers曾經提出Baldwin(1945)所做的一個親子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如果父母親的態度是接納的,民主的,就最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父母如果用這樣的態度與孩子溝通對話,會使孩子的智力發展快速,並且表現出獨創性,安全感、自制性。

相反地,如果父母在溝通態度上是拒絕的、權威的,孩子的情緒常會不穩定、反抗、攻擊、爭吵。

顯然,最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看父母對他的評價。如果孩子覺得這些評價是好的,他會從身體和自我中找到快樂;可是,如果孩子覺得這些評價是不好的,那麼他也會對自身發展出不好的評價,還有不安全感。

雖然這項研究距今已好幾十年,但放在現在依然是受用的。

人們都有追求積極關懷的需求,當孩子可以在無條件的積極關懷下成長,才可能在和諧一致的狀態下成長。

當然,我知道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

一句好話,猶如金蘋果裝在銀網子裡。為人父母者,可以努力做到,多在親子關係上「存款」,例如多肯定、多讚美孩子;如果存款夠多,就不怕偶而我們可能因為情緒低落而責備了孩子的「提款」,當然,就不用擔心這個帳戶「透支」了。





《小羊雙月刊》使徒出版社
2011年/8月號

(資料來源:小羊媽媽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