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38年後的今天它仍未全面完工。。。。
简直是大笑话!!!!!
光大發展計劃敲定的那一天,也是民政黨與時任首相敦拉薩宣佈在檳州組織聯合政府的歷史性日期――1972年1月1日。
為標誌聯合政府的成立,敦拉薩當天應邀為光大摩天樓主持奠基禮。這座摩天樓名字取自敦拉薩――Kompleks Tun Abdul Razak(簡稱KOMTAR),“光大”之名也由此而來,同時視為是檳州政府對中央政府釋出共同組織政府的善意與誠意的舉動。
分為5期發展的光大在1972年元日打下第一樁,預定20年全盤完成,但時至今日,因各種客觀因素包括80年代的經濟衰退,38年後的今天它仍未全面完工。光大計劃到底是成功抑或是失敗的,其實還有待蓋棺定論。
當年提出光大計劃時,由於它位於喬治市市中心,牽涉繁雜的市民搬遷問題,有人問:為何不選擇在檳島以外的地區發展光大?
林蒼祐的看法是:以圓周圈上檳島和威省,喬治市就是整個州屬的核心,最為中央是從檳榔律算起到社尾一帶,所以喬治市的重建工程,必須從這個地方開始。”
講起光大,還有二事必須一提。一是設計這項大工程者是林蒼祐的弟弟林蒼吉。二是光大在1983年1月28日發生大火災,眼看熊熊大火來襲,不少人認定光大要“胎死腹中”了。沒料一場大雨隨即降下,協助滅了火勢。最讓林蒼祐鬆了一口氣的是,大火無損它的結構,2年後,林蒼祐就遷入光大辦公。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84490?tid=1
XXXXXXXXXXXX
老店的故事:連新加坡人也來當學徒‧檳製鞋業曾叱咤風雨
* 穿城越鎮
* 鄉里故事
2010-02-27 12:14
*
鞋子,曾經是檳城的驕傲。(圖:星洲日報)
*
經歷半世紀滄桑的新街聯益商店。(圖:星洲日報)
*
新街的老鞋店所剩無幾。(圖:星洲日報)
*
謝全昌(右)和李國強(左)講述檳州鞋業興衰史。(圖:星洲日報)
*
林瑞發對新街的沒落無限唏噓。(圖:星洲日報)
1 of 5
檳城製鞋業曾經執區域業界之牛耳,行內人士提到檳城皆肅然起敬。今天的人會覺得難以置信,連新加坡人也跑到檳城來當學徒。
周仰傑檳城學藝
這個小島曾經出過像周仰傑這樣的國際著名鞋業設計師。周仰傑洋名占美周,他雖然在英國成名,卻是在檳城學藝,成為檳城鞋業的驕傲。
檳城,或喬治市,於1786年由英國人萊特開埠之後,成為區域內名字響噹噹的早年國際城市,各種洋務和洋人的事務,比如皮鞋,便在這裡紮根和發展。
周仰傑早年在檳城的香港鞋店學藝,學得精湛的手工製鞋技術,相信他學到的,也是輾轉傳到檳城的英國製鞋技術,去英國發展時事半功倍。
1天才製1雙
扯線皮鞋30前斷市
本地鞋業前輩謝全昌(61歲),和李國強(65歲)告訴《大北馬》記者,英國人穿的高檔皮鞋,是見不到線的扯線鞋,60年代之前檳城生產的鞋子,便是這樣的高水準皮鞋。
製作扯線鞋費時費力,並且需要高超的技術,有人當4年學徒不能出師,無法獨當一面的製造1雙皮鞋。
熟練的鞋匠,1天才製造1雙扯線鞋,有人須2天的時間製造1雙鞋。
這樣的鞋子價格相當貴,今天的價格,1雙賣逾千令吉,且有錢也難以買到,除非到英國買。
早年的皮鞋多數以牛皮或羊皮製成,鞋匠須把皮的外緣剖開一點點,把針縫在分開的下層,縫線之後把上層的真皮蓋上,就扯線而看不見線了。
這種見不到線的本地扯線皮鞋,30前已斷市,本地鞋業人士都在找這類古董鞋,希望以它作為鎮店之寶,可以展示給顧客欣賞。
檳城鞋廠曾超100家
半世紀之前,檳城製造的皮鞋深受東南亞各國歡迎,鄰國遊客到檳城遊玩,不會忘記逛街選購。
檳城的皮鞋銷售國內外各地,一個小小的檳城,大小鞋廠超過100家。
謝全昌的父親謝泉盛,李國強的父親李榮都是鞋業界人士。他們說,60年代初,黏底鞋技術從新加坡傳到檳城,由於不必花時間縫線,只須用膠水黏上就行,可以快速的大量生產,手腳快的鞋匠1天可以做3雙。
技術的改變,令原本只須三四個人便能成立小工廠的鞋業,進入轉型大量生產的時代,一些小廠遂變成大廠。
起初,黏底鞋並不因為容易製作而減價,它的價格和扯線鞋一樣。只是,大量生產導致削價競爭,鞋價大跌之後,扯線鞋逐漸沒落,最後絕跡市場。
檳城鞋子款式多樣化聞名
過去的檳城鞋匠,不同的師傅功夫不一樣,製造出來的鞋子款式也不一樣,故檳城出產的鞋子以款式多樣化出名。
李國強說,有一次他在外國買到一款新鞋樣板,可是卻和檳城的同行“撞版”。
那時抄別人的樣板製鞋是沒有面子的事,他遂向人證明自己的樣板來自外國。
今天先進的鞋業技術,使用機器快速生產,本地鞋廠無法和規模龐大的中國鞋業競爭,以致成為夕陽行業。
失自由港鞋匠紛離開
事實上,檳城於1969年失去自由港地位之後,前來檳城購買免稅商品的遊客沒有了,鞋業深受打擊,鞋匠紛紛離開檳城,到其他地方闖天下,造成本地鞋業式微,而外地鞋業紛紛抬頭,加入競爭的行列。
檳州鞋業公會今年邁入98週年,它的悠久歷史道盡檳城鞋業的滄桑。
它的前身是福慶堂革履行,名字中的堂告訴人它可能與地下會社有關,與早期華人社團多數具有地下會社色彩相符。
鞋業是檳城的百年老行業,會社的成立是保障同業的權益,同時進行福利工作。早期的鞋匠未必天天有工開,沒有工作意味著沒錢吃飯,會社的其中一項活動是免費招待窮鞋匠膳食。
新街20多間鞋店僅剩4
新街聯益商店東主林瑞發(60歲)是這間店的第二代傳人。他的父親林秀山於50年前創立這間鞋店。
他說,他剛剛到店裡工作時,新街共有20多間鞋店,現在只剩下4間專賣鞋子的老店。
他說,雖然中國貨比較便宜,他店裡售賣的鞋子,有70%是本地製造的。不過,他們不能單靠售賣皮鞋的生意,必須配以拖鞋等各種鞋類。
他說,即使是檳城失去自由港地位,新街於70代還很興旺,過後顧客逐漸減少,許多人會去逛光大,卻忘記了新街。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9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