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5, 2012

英sir講座筆記

以下筆記只為概要,內容可能跟講者原意有出入,敬請留意)

是次講座主要是講者分享現今股市生態、散戶應有的投資心態與交易手法,沒有預測大市方向:

- 散戶多有農民心態,少做功課,喜歡買入股票後一勞永逸,例子如從前的匯豐、國壽、中移動,聽信「專家」分析後訓身下注,不得翻身。

- 大部份投資者相信中國高增長的美麗故事,可惜中港均為政策市,溫聰一聲令下,便可以改變股票的基本因素,甚至是大市方向,例如2007年剎停直通車、2009年的醫藥限價等,令投資者無所適從。

- 舊股難玩,不如玩新股?可惜近年新股表現甚差,不少公司上市目的只為抽水,也有不少陷阱。

- 從前市場認為公司做得好,便投信任一票;現在公司「似係好得」,市場便紛紛投票;不少時候,股票的走勢可能跟基本因素沒有關係,有時又跟業績走,散戶在「概念」與「業績」間,未必容易捉到市場口味(例子:AMZN 2000~2011年走勢圖)。說穿了,股票其實是比較「虛」的東西。

- 雖然A股十年原地踏步,但不是沒有進步,只是增長的地方不是指數,而是市值;指數沒寸進,但亦有股王,例如茅台、五糧液等。

- 講者提出散戶要掌握自己命運,並指出是次講座的主題 --- 學識「炒」、「狠」、「博」、「專」、「空」五招,於升市跌市獲利:

1.「炒」 - 是否買中股王沒有所謂,香港自牛熊証窩輪大行其道後,波幅明顯擴大:

2002年 - 單邊走勢共 20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5次,最大單邊波幅為1500點;
2003年 - 單邊走勢共 25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3次,最大單邊波幅為1500點;
2004年 - 單邊走勢共 21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6次,最大單邊波幅為1500點;
2005年 - 單邊走勢共 17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2次,最大單邊波幅為1300點;
------
(牛熊証發行)
2006年 - 單邊走勢共 33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6次,最大單邊波幅為1400點;
2007年 - 單邊走勢共 89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34次,最大單邊波幅為3000點;
2008年 - 單邊走勢共 112次,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51次,最大單邊波幅為4300點;
2009年 - 單邊走勢共 89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29次,最大單邊波幅為2800點;
2010年 - 單邊走勢共 61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14次,最大單邊波幅為3000點;
2011年 - 單邊走勢共 61次, 其中900點以上的單邊為 14次,最大單邊波幅為3500點。

投機炒買,重點在於趨勢(Trend),港股特質,其實散戶隨勢跟炒,亦是有利可圖。
而投機重點是分析市場心理。
港股基調,是大型上落市,由數十個單邊趨勢所組成,而單邊波幅大過900點的趨勢,平均最少每月出現一次,只要用心,不論升跌,都是機會。


2.「狠」 - 對於十分有信心的交易,下注要「狠」,獲利才可觀。
例子:講者於2009年時大注買入白金、以及上個月大注買入太古地產。

3. 「博」 - 要用期權以少博大(利用組合5~10%投機)
講者指出末日期權爆炸力強,而一些外國動力股,也可用期權操作。
至於沽空,用put風險有限,例如講者上周沽空思捷中招,如沽空實股已身亡,而期權則是輸有限。

4. 「專」- 投機投資要專注,不用種種工具都識,支支股票都懂,散戶操作要集中。講者笑說自己也只看十多隻美國股票。
而投資股票,講者認為兩大界別最有前途 - 1. 品牌 2.資源

「品牌」 - 「要西唔要中」 - 西方企業強於創造品牌,其影響力遠比中港公司強大,所以揀品牌公司,應選外國而棄中港(例子:Nike (vs 李寧)、Apple、Google、Starbucks等)。不過品牌公司也有風險所在,例如品牌失去價值,對投資者的損失也是超乎想像。

組合可選一些外國品牌公司做箭頭。

「資源」 - 「要中唔要西,要大唔要細」 - 中國資源公司成本低、需求大,而通脹也是長遠問題,以大型資源股作組合重心,也是不俗選擇,但可能獲利較慢。

講者認為,商品期貨比資源股好,而中國大型資源股又比小型好。

5.「空」 - 學識做空,於跌市賺錢
做空有三大原則 (有一個忘記了):
- 做空指數,不做空個股:這是風險問題,大戶要極短時間托高指數有一定難度,而個股被夾的風險就很高,回顧2008年德國福士三天被夾高兩三倍,出名富豪也夾到破產。
- 不估頂,不在高位博沽,而是等待指數轉弱才順勢追沽。

最後,英sir推薦了味千(538) 及 中旅(308)(這個不太確定,當時沒有留心)。看好味千的原因,是因為蒙牛由出事至投資者回復信心,歷時九個月;而味千能否翻身,今年便有答案,輸贏很快便知。

---
感想:
今次講座內容,跟英sir以前著作風格,沒有很大出入,但在「炒」的解釋上,比以前更簡單直接。

以上提到五招,表面易明,實際上筆者覺得,散戶最少要用三數年時間實戰學習,才有較深刻體會。

始終,投資投機要有成績,終極絕招,唯有從學習與失敗的經驗中得來,從來沒有捷徑;所謂招式,也只是引子吧。

http://goldone2011.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