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子文风波,看专栏作者失焦记(拾蕉记)(十)

对海南人来说,他们认为宋子文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说:


“海南女儿宋美龄” ,“海南儿子宋子文”!

我作为琼崖一分子感到无比光荣”!
  
   海南女儿——现今105岁高龄的国民党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宋美龄女士,原籍文昌县昌洒镇古路园村。1991年秋离台赴美长岛安度晚年。作为海南女儿,她时时刻刻铭记着海南,关注着海南。传闻早些年前,美龄女士曾想发动各界人士,集巨资回海南搞开发建设,实实在在为海南的父老乡亲办几件实事、好事,以尽女儿的一片深深的乡情和孝心。后因种种原因,此事搁浅,留下了一丝遗憾,留下了美龄女士对故乡千丝万缕的情意。
   在此,海南乡亲向您表示敬意和深深的祝福!!!



你可以到: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hn/1/6481.shtml

就发现,宋子文。。。。。受海南人的敬重和爱戴!


VVVVVVVVVV

宋子文于南洋-----新马是有一些关系。。。。。请看:

作者:山竹村人 回复日期:2002-5-30 16:26:14
  宋美龄女士,当然称为先生也不是不可以。她是个中国人,也是个海南人,这是没有疑义的。咱不是炫耀,也别有他意,只是想对这位健在的老者表示一声深深的祝福!谢谢各位虾友的关注!

作者:解药4445768 回复日期:2002-5-30 17:01:43
  在现代中国,有哪一个家族地位比宋氏家族更显赫呢?这个家族的几个成员,都攀上了中国政治权力的最高峰。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裔孔祥熙,这个孔圣人的后代曾任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二姐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后来又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排行第三的宋子文亦当过财政部长与行政院长。排行第四的宋美龄是蒋介石夫人。
  
  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家族,原籍不是在豪门众多的江苏与浙江地区,而是在海南岛一个荒辟的乡村。这个家族现在还有一些成员在海南岛及世界各地(包括马来西亚)呢?联合晚报记者1987年12月趁赴海南岛文昌县探亲之便,到昌洒区庆龄乡宋氏祖居去参观,并且和宋庆龄的一位堂弟做了一段访谈,终于了解到这个家族崛起与变迁的一些内情。
  
  
  在中国近代与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宋氏家族,即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出身的这个大家族,原来不是姓宋的,而是姓韩的。如果不是因为宋庆龄的父亲改姓,则今天出现在各种书刊上的“宋氏家族”都要写成“韩氏家族”了。
  
  
  中国这个地方显赫的家族的籍贯是海南岛文昌县,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到底宋氏祖家是在文昌县什么地方?为什么本姓韩的这个家族却改姓宋呢?现在宋庆龄还有亲属在马来西亚,他们是谁?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宋庆龄堂弟住过新加坡
  
  更少人知道的是,宋庆龄的一位堂弟还曾经在新加坡住过,并在乌节路的一间咖啡店当过店员呢!我于1987年12月初赴海南岛探亲时,专诚到文昌县昌洒区庆龄乡古路园村寻访宋氏祖居,见到宋庆龄、美龄、子文的堂弟,跟他进行一段访问。他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根据他的追忆以及所提供的史料,我知道了宋氏家族的许多秘闻逸事,对于人们了解这个大家族的形成、崛起以及分化,有一定的帮助。了解宋氏家族的历史还有一个意义∶这个家族的几个成员——从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亦名耀如)到宋子文、子良,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尤其是在宋霭龄、宋美龄与宋子文崛起后,宋氏家族成了统治中国的四大家族之一(其他是蒋、孔、陈家族,即以蒋介石、孔祥熙、陈立夫与陈果夫兄弟为首的家族),宋氏家族的历史,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现代史的一部份。因此,为宋氏家族“寻根问祖”,就不是豪无意义的事了。
  
  
  看过几部美国人写的有关宋家历史的书,都没有准确地讲到宋庆龄的故乡究竟是在哪一个“乡”,一般只是笼统地说广东省文昌县。如果几年前还有人对此不甚明了,那么,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广东省政府及文昌县政府都已经确定,宋氏祖居是在文昌县昌洒区古路园村。有关当局还把这个村所在的乡命名为“庆龄乡”,以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女性,而且广东省政府还拨款修通了前往宋氏祖居的公路。
  
  
  12月2日下午,我由海口乘汽车到达古路园村外,在茂密的树林掩映下,隐隐约约可见一座深碧蓝色砖瓦的大宅,外观看来相当新颖整齐,沿着石阶再走前一看,洁白的门墙,正挂着一个牌额,红底金字,上书“宋氏祖居”四个庄严挺秀的楷体。我们走进屋里,就见到一位古铜色皮肤、脸上布满皱纹,个子矮小的老人迎面而来。我跟他用家乡话寒喧几句,知道这位就是宋庆龄的堂弟韩裕丰老先生(现年88岁)。
  
  
  韩老先生知道我是从新加坡回乡探亲的,而且既是同乡又是同宗,他格外兴奋,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并招呼我和同来的锦庭(我妻舅)和司机坐下来,还从热水壶中倒茶。话匣子打开来,老人的故事又多又长。
  
  韩教准怎么变成宋耀如
  
  韩老先生说,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嘉树)和他的父亲本是同胞兄弟。他的祖父(亦即是宋庆龄、美龄与子文的祖父)韩鸿翼生了三个男孩子,大儿子叫教准、三儿子叫致准。教准就是宋庆龄的父亲,致准是韩裕丰的父亲。所以,按这样的血缘关系,宋庆龄和韩裕丰是堂姐弟关系,至于曾经当过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行政院院长的宋子文,则是韩裕丰的堂兄。当然,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是韩裕丰的堂姐。
  
  原名韩教准的宋耀如,是在什么情况下改姓的呢?这得从宋耀如的家族史说起∶
  宋耀如(即韩教准)的祖父是韩锦彝。锦彝生两男,长男鸿翼、次男鹏翼。鸿翼即是韩教准的父亲。他是个贫苦的农民,家中只有二亩二分地,农闲时还做点烧窑的活,或到东郊去挑椰子绳出售,有时还到清澜港去当搬运工,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1861年,宋庆龄的父亲在古路园村老屋内诞生,家境并没有富裕起来(一些美国人的书说宋耀如出生于富商之家,这是不确的)。约在13岁那时,教准和他的哥哥政准到东印度群岛(现印尼属),在一个亲戚家中当学徒。不久,父母亲决定将教准送给婶母的弟弟收养(其实是过嗣),婶母的这个弟弟(韩教准称他为舅父)姓宋,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开了一家茶丝商店。少年的教准是由这位姓宋的舅父带到美国去,并且随舅父姓宋的,名字也改为嘉树,又名耀如。
  
  宋耀如在美国求学,并且信仰了基督教,还进神学院深造,取得了牧师资格。后来回到上海当传教士兼营商业。在上海,宋耀如娶了倪桂珍为妻,生了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等三男三女。
  
  裕丰老人说,他的二伯父宋耀如当了牧师后,大伯父政准(即宋耀如的大哥)和婶母宋氏曾到上海见过二伯父。宋耀如曾经回过文昌县昌洒区的古路园村老家来探亲。那回他回乡时正好是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宋耀如手不离扇,常在屋前的大树下摆张卧椅躺下乘凉。
  
  照这样说来,宋耀如虽然已经过嗣给舅父当儿子,但他可没忘记自己是韩家子弟,还念及与哥与弟弟的手足之情。
  
  宋耀如的这位大哥政准本世纪初曾到马来亚半岛和新加坡谋生,终生没有结婚,以84岁高龄在马来亚半岛逝世。
  
  
  宋派人到马来亚找堂弟
  
  韩裕丰既然是宋庆龄、宋子文的堂弟,那麽,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是我访问宋氏祖居时很感兴趣的问题。裕丰老人说,宋子文跟他有过书信联系,而且还提过要他(裕丰)把一个儿子韩清元交给宋子文抚养。
  
  
  “说来这是五十年前的旧事了。”裕丰老人猛吸了一囗烟,缓缓地说,“这事说来话长罗……”
  
  宋子文在1936年秋曾回文昌县一次(详情下文再叙),打听到了自己的一个堂弟韩裕丰住在马来亚半岛柔佛州的麻坡,而且有个年幼的儿子,宋子文後来就派了国民党的军官徐定坚到麻坡去见韩裕丰,问韩裕丰有没有意思到南京去做事,他(宋子文)可以安排。徐定坚(後来升为将军)还说,宋子文有意收养裕丰的男儿清元。
  
  宋子文还有没有跟这位堂弟联系呢?据裕丰老人说,有,後来宋子文还写过几次信给他,还寄过钱和一张宋子文自己的照片给他留念。这张照片裕丰老人还保留着。
  由此看来,宋子文也跟他的父亲一样,没有忘记自己本是海南岛文昌县的韩家子弟。
  
  
  在美国国务院的档案里,发现宋子文曾经赠给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一艘海南岛帆船的模型,宋子文在附言上写道:“素闻阁下对船舶深感兴趣,谨通过我驻华盛顿公使敬赠海上帆船之精确模型一件。此类船只系在我海关监督之下,按照原物比例精密制成者。广东沿海岛屿之一的海南乃本人家族祖居之地,岛上民情坚毅,素以乘坐此船海上经商有名,航程远及印度。”
  
  宋子文1936年回文昌
  
  关于1936年宋子文回乡的经过情形,韩裕丰本人由于当时在马来亚,所以没有亲睹那场面。但裕丰老人提供了一篇由林令秋先生所写的《忆宋子文故乡行》(收入广东省文昌县政协文史组出版的《文昌文史》1987年第3期中),对此事记载甚详。
  
  
  林令秋1936年在文昌县文教市加美小学当教师,那年秋季的一天,学校接到通知,要教师第二天一早必须到文昌县城的文昌中学集中,以便迎接中央大员宋子文的到来。他早上五点多钟便起身,步行到文昌中学时已是上午九点多钟了。那时,学校内外已挤满了人,大家都焦急地等待,打听宋子文到来的准确时间。
  
  
  一直挨到下午三点钟左右,才接到消息,说宋子文已经从海口动身,乘汽车南下文昌。那时宋子文是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央一级大员,来到一个小小的文昌县,比钦差大臣驾到还隆重,所以,从海口到文昌,沿途都有武装人员站岗,宋子文一行每到一处,当地官员就马上打电话告诉文昌县当局。当时,随行的还有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广东省财政厅长宋子良(宋子文的胞弟),以及国民党政府的专员黄强。
  
  
  欢迎大会设在文昌中学的礼堂,由当时的文昌县长何治伟主持大会。讲坛是一个阳台。据林令秋的回忆,宋子文、宋子良、余汉谋都在大会上讲了话。宋子文讲话的大意是∶父亲生前嘱咐过他,做不成人,不能回去文昌认祖宗、见父老。现在他遵父亲的嘱咐,回故乡来与各位乡亲见面。这时,全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直到下午六点多钟,宋子文一行便回海口去了,还带了一些文昌鸡与铜鼓岭的山羊回去。在宋子文回文昌的那一天,宋氏祖居昌洒古路园村一带的乡亲,也陆续到韩氏祖墓拜祭,庆祝宋子文还乡。文昌县国民党政府为了纪念宋子文的文昌之行,特将县城的第一小学改名为“子文小学”。
  
  宋庆龄曾寄钱回乡救灾
  
  宋家其他各人跟文昌故乡的联系又如何呢?
  
  1955年,文昌闹旱灾,消息传到北京,宋庆龄马上给家乡寄赠了一笔款子,帮助乡亲度过难关。
  
  至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曾经为一本在台湾出版的《文昌县志》题写书名,(在中国,一般都是由本地区的名人或者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为故乡的县志书写致名,而这些乡梓同胞也视为故乡县志题名为荣幸)这至少表示她本人承认自己是海南岛文昌县人。
  宋庆龄的这位堂弟韩裕丰在新马劳碌了三十多年,于1949年10月携眷九人回到文昌老家。他的三个出嫁的女儿韩秋菊、韩玉兰和韩木兰则留在马来亚半岛,一直到现在。论辈份,这三位韩家女儿是宋庆龄、宋美龄与宋子文的堂侄女,她们应称宋庆龄女士为堂姑母,宋子文则是她们的堂伯父。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还有亲属在马来西亚,这恐怕是少有人知的吧!
  
  
  韩裕丰回乡之後的第二年,海南岛解放,堂姐庆龄当上了国家副主席,他感到万分高兴。当时,他本有写信向堂姐认亲的念头,但是却有诸多顾虑。他说,那时,他怕人家指他想利用这种关系给自己捞好处,再者,宋庆龄跟他也从未见面,这样写信,未免太唐突了。
  
  
  直到1963年,韩裕丰想,自己已经63岁了,而庆龄堂姐也有70岁了,来日无多了,再不相认,更待何时?于是,他鼓起勇气,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结果是石沉大海,全无音讯。到底什么原因?我追问韩老先生时,他说“我也不大清楚,庆龄姐有没有看到我的信还是一个问题。”
  
  
  再过几年,文化大革命来了,宋庆龄本身的处境不好,裕丰老人哪敢再给她写信呢?就这样,老人深藏在心灵几十年的跟堂姐见面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韩裕丰出席宋庆龄追悼会
  
  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于北京逝世。几天后文昌县举行庄严隆重的追悼大会,表达文昌县人民对自己这位亲人的深切悼念,县政府请韩裕丰老人以亲属身份出席大会。这表明,政府方面也肯定了宋庆龄本是韩家的女儿。
  
  
  在宋庆龄逝世后不久,文昌县政府作出了决定∶对宋庆龄的祖居——昌洒区古路园村进行保护。1983年,经中共文昌县委书记符和火(现改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提议,文昌县政府将宋氏祖居所在的乡命名为“庆龄乡”,以永远纪念这位中国现代伟大女性。
  
  
  1985年12月4日,广东省交通厅根据省政府的批示,复函文昌县昌洒公所,同意拨10万元人民币修补通往古路园村宋氏祖居的公路。
  
  
  那天我在结束访问时,裕丰老人从屋里搬出一批彩色照片,那是1987年4月2日中央党政要员从北京来到古路园村参加宋氏祖居重建落成庆祝活动时拍摄的。主持仪式的是朱德元帅(已故)的夫人康克清,她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及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宋氏家族历史简介
  
  关于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这几位中国现代名人的原籍,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文昌县委员会文史组的考证,证实他们本是韩家的子女。现根据该组的考证,把宋氏家族的历史简介如下∶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也称宋嘉树),本名韩教准,少年时过继给姓宋的婶母的弟弟,便改姓为宋。很多中文书刊根据英文著作,把Uncle译为叔叔,于是说宋耀如本姓韩(Han),随叔叔而改姓宋,自己的叔叔怎么会跟自己的父亲不同姓呢?真是越说越糊涂。英文的Uncle,既可当叔叔、伯伯,也可以当舅舅、姑丈、姨丈,洋人对于这种亲属关系是分不清楚的。
  
  
  宋耀如(即韩教准)的先辈是客家人,北宋时住在河南相州之安阳。在南宋(公元1126——1279年)时期,由于受中亚部族侵入,为避战乱而南迁。族人有一位叫韩显卿,到淅江会稽(今绍兴)县任县尉,后又迁粤(广东)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韩显卿的后人渡海来琼(海南岛),定居于锦山,到清代这一系韩氏后裔居住在罗豆市圮乌坡村,后又迁到昌洒区古路园村。宋庆龄远祖的神主牌一直安放在罗豆市圮乌坡村,1950年,回国不久的韩裕丰还到那里去祭扫。这些神主牌在1953年被毁坏了,但宋庆龄近代的祖公牌还放在昌洒祖居内。
  
  
  宋庆龄“根”在文昌县昌洒区古路园村,祖上姓韩,有些什么根据呢?
  
  
  一、祖屋∶宋庆龄祖籍房屋有两间,那是文昌县贫苦农民所住的旧式老屋,座西南向东北,有个小庭院及四间横屋。宋庆龄的祖父母韩鸿翼夫妇,就是在这间老屋逝世的。现在这挂上“宋氏祖居”牌额的屋子,由宋庆龄的堂弟韩裕丰(88岁)看管。
  
  
  二、祖坟∶在宋氏祖居西北约四百公尺的牛酸树林中,有宋庆龄祖母的坟,墓前有一小块花岗石的墓碑,正中刻“清韩妣王氏之墓”七个大字。左下方刻“男政准教准致准孙乾丰裕丰立”字样。碑上的“教准”,就是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宋耀如的父亲韩鸿翼的墓在文昌县宝芳区(在昌洒西南方)大品坡上。墓地还相当完整,墓碑正中刻有“韩考讳鸿翼公之坟”八个大字。左边刻着“住古路园村男政准教准致准孙乾丰德丰裕丰立”字样。
  
  
  三、本家祖公牌∶此牌现保存在宋氏祖居,祖公牌上的二十世祖韩儒循及二十一世祖韩锦彝是宋庆龄的高祖及曾祖。
  四、现居住在宋氏祖居的亲属,现年88岁的韩裕丰是宋庆龄同辈的亲属,他称宋庆龄为堂姐,用海南话说,他们是“同公隔父”。
  
  
  宋氏祖居所在的古路园村是个很小的村落,1917年韩裕丰离乡时,村里只有九户人家,四家姓符,五家姓韩。宋庆龄的父亲曾经在本世纪初回乡探亲。
  
  
  宋庆龄的父亲本姓韩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宋耀如本人在离开海南家乡六年后,用英文写了几封信,都有提到自己父亲的名字是韩鸿翼(他在信中写自己父亲的名字是Han Huag-i)。美国人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Seagave)所著《宋家王朝》一书,收录了宋耀如1881年6月25日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写给上海的传教士扬·艾伦(中文名字林乐知)博士的信,宋耀如在信中请求林乐知博士帮助他把一封信转寄给在海南岛家乡的父亲,那封致给父亲的信也是用英文写的。
  
  
  为什么给自己父亲写家书用英文呢?因为宋耀如童年只读过一点中文书,到美国后专用英文,当时他的中文程度还不足以写信。在这封信中,宋耀如告诉自己的父亲,他已经成为基督教徒,他地址是北卡罗来纳州圣三一学院。信末署的是“你的儿子韩嘉树”,还附上“查理·琼斯·宋”这个教名及随舅父的姓。
  
  实际情况是,宋耀如是成了自己婶母的弟弟的养子。这点,我们前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宋耀如资助孙中山革命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这个曾经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显赫家族的成员∶
  
  宋氏家族的“根”是在落后、闭塞的海南岛穷乡僻壤,把这个家族带入上流社会,带入中国政治的权力核心的是原名韩教准的宋耀如。
  
  宋耀如生于1860年(一说1861年,另一说1866年),少年时到了美国,就读于威明顿的杜克大学三一学院。一年后,转入田纳西州维尔市的万德华尔特神学院,毕业后取得牧师资格。1886年回国。在上海当传教士,协助组织中国第一所基督教青年会。当时华人当传教士的薪金不高,还受到歧视,他觉得长此下去没有什么出路,便辞去布道工作,转而经营工商业。尽管这样,他对教会事务还是很热心的。他曾与美国圣经协会订立合同,在上海出版《圣经》的中文本。
  
  宋耀如在十九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了他与中国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交谊,这可说是宋氏家族向中国政治权力中心迈开的第一步。孙中山在二十世纪初继续开展其革命活动,每到上海,总是在宋耀如的家畅述革命形势,并且利用宋家开秘密会议。后来,宋耀如不仅给予孙中山金钱上的资助,还担任了孙中山一部份秘书工作,为革命事业奔波。宋耀如还在上海的法国租界开设华美图书馆,以印刷《圣经》为掩护,秘密印刷革命书刊和宣传资料。
  
  就这样,宋耀如深深地介入了革命活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认识了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宋庆龄,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宋庆龄在童年时已十分仰慕孙中山。宋氏全家都把孙中山当作英雄,但宋耀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后来竟成了好友孙中山的岳父。
  
  宋耀如一生没有正式当过官,即使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在自己的女婿当了临时大总统之后,他也没有当过一官半职。他是在1919年逝世的,终年59岁。(如果他出生的年份是1866年,那么,他逝世时是53岁。关于他逝世的年份,有的书是记载1918年。)
  现在该来讲讲宋耀如的夫人与子女了∶
  
  宋耀如的夫人倪桂珍(亦有的书写桂芝)也是基督教徒,浙江余姚县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在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毕业,是当时少数受正规新式教育的中国妇女。
  
  宋耀如夫妇于1888年生下第一个女儿,取名霭龄,1893年第二个女儿出世了,这就是中国当代伟大的女性宋庆龄,1894年,宋家的第一个男孩诞生,这就是宋子文。1897年又生了一个女儿,这就是后来成了蒋介石夫人的宋美龄。在宋美龄之后,还有两个弟弟子良与子安。宋家这六个子女全都在美国留过学。
  
  
  
  大姐嫁给孔子的后裔
  
  宋家的两个大女儿霭龄与庆龄,先后担任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霭龄于1913年与孔祥熙在日本结婚,孔祥熙是孔子的第75代孙裔,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士学位。
  
  孔祥熙一生没干过多少好事,坏事倒是干了不少。1923年初,孙中山在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府时,他受邀到广州出任财政厅长。孙中山逝世时,他也是立遗嘱的见证人之一。
  
  1927年1月,他曾任武汉政府的实业部长,后来“宁汉合流”(武汉政府与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合作),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工商部长,后改任实业部长。从这时起,孔祥熙和他的妻子宋霭龄成为统治中国的最有权势人物。孔祥熙先后担任过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院长,还牢牢控制了中国的两家最大银行━━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另外还有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及邮政储金汇业局也被他操纵。此人治国无方,敛财有道,在抗战期间,他利用行政院院长的权势与地位,大发国难财,成为四大家族中的首富(实际也是中国的首富)。在南京政府垮台前夕,他把大量财产转移到美国。1948年孔祥熙全家跑到美国去定居,孔本人在1967年8月在纽约病死,宋霭龄于1973年死于美国,终年85岁。
  
  
  
  宋庆龄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宋氏家族中最杰出的女性宋庆龄于1915年时与孙中山先生结婚,那年孙先生已经是49岁,而宋庆龄只有22岁。众所周知,宋耀如夫妇当初是反对这庄婚事的,主要理由是两人年龄悬殊。但后来知道女儿决心很大,无可改变,在结婚时,宋耀如夫妇还是送了很多礼物给自己的女儿,包括双人床、五斗橱、大衣橱、金丝绣花被、百子图的缎绣被面及刺绣礼服等。
  
  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后,十分坚定地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她虽然担任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也当过国民政府委员,但是一直与蒋介石及孔祥熙等当权派对立,虽然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妹夫,另一个是自己的姐夫。她所走的是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她的姐姐、妹妹和三个弟弟走的却是一条与她完全对立的道路。
  
  1949年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权,宋庆龄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又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1965年当选政府副主席。
  
  1981年5月16日,88岁高龄的宋庆龄病重,中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称号,她是第一位获得这荣誉的人。这年5月29日,宋庆龄于北京逝世。
  
  
  
  宋子文曾在新加坡置产
  
  宋子文这个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中国现代豪门主要人物,在1917年回国时,只是在汉冶萍公司当英文秘书,后来在北京开过小五金店。1923年任上海信托公司的副经理,不到一年公司却倒闭了。
  
  只有到了在广州投奔自己的姐夫孙中山时,他的日子才开始好起来。先是任国民政府秘书、两广盐务稽核所长。1924年8月,孙中山创办中央银行时,他以自己曾在美国学过经济学与财务管理的背景,出任董事、行长。孙中山逝世前,他以亲属的身份赴京,作为孙中山立遗嘱时的见证人之一。1925年任财政部长。以后又担任过南京政府的财长及中央银行总裁。
  
  1927年内战爆发,宋子文在财政上给予蒋介石大力支持。从那时起到1949年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及蒋介石的妻舅的关系,把手伸得很长,大量聚敛个人的财富,成为中国巨富之一。他亦官亦商,官商不分,在担任财长及行政院院长期间,先后建立了许多私人企业,如中国棉业公司、华南大米出口公司、扬子江电力公司等。
  
  在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期间,宋子文和他的姐夫孔祥熙联手控制全国金融业,宋子文从1935年开始控制了中国银行,第二年又收购了私营的广东银行(另一家叫广东省银行的与此行无关)及新华银行。第三年(即1937年),宋子文向广东银行支了百万元现金,以每股5元的低价,购入了由简氏家族经营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20万股,这等于简氏家族所拥有的股份的半数,就这样,全国最大的烟草公司落入了宋氏家族的手中。
  
  宋系的广东银行战前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分行,在香港、旧金山及新加坡亦有。通过新加坡分行,宋子文在新加坡亦搞了些房地产。据新加坡老一辈说,现在的实龙岗花园的一些地段,过去曾经是宋子文的产业。
  
  宋子文战前多次来过新加坡,但多半是赴欧洲时船经本地而上岸做短暂停留。曾任中华总商会会长的林庆年还设宴款待过宋子文。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新加坡、马来亚半岛及东南亚各地均有庞大的销售网,该公司在新加坡的办事处就在禧街(Hill Street)警察局的对面,禧街警察局(及警察宿舍)现在是档案及口述历史馆所在处,对面的那座建筑物不久前拆除了。
  
  宋子文在战后曾任行政院院长、广东省政府主席。1949年前往法国,后在美国定居,1971年在一个晚宴上突然气绝身死,终年77岁。
  
  
  
  宋美龄和她的兄弟姐妹
  
  现在该来讲讲宋美龄了。关于这位曾经是中国政治舞台最有权势的名女人的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不算少了,这里着重讲讲她的中年、晚年及她和两位姐姐的关系。
  
  宋美龄于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在上海结婚,意味着这位原籍海南岛文昌县的名门闺秀开始走上中国政治权力的最高峰。
  跟一般的第一夫人不同之点在于,宋美龄并不自我隐没在政治舞台的幕后,而是经常走到台前扮演积极和重要角色。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西北军领袖杨虎成与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拘捕蒋介石,迫他停止内战,枪口向外。在蒋遭拘禁期间,在南京的宋美龄从幕后走到前台,四处活动,坚决反对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要以军事行动解决西安事变,她和哥哥宋子文都力主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宋美龄还亲自召集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要他们尽力营救校长蒋介石,要他们抗拒何应钦的命令。后来,她还在宋子文等人的陪同下,亲自出马远飞西安,代表蒋介石与杨虎城、张学良及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谈判,从而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多次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到欧美各国进行广泛且频密的外交活动,争取各国支持中国抗战,她还以流利的英语在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抗战8年是宋美龄一生中最光彩的8年,她被列为世界十大名女人之一。
  
  1948年12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宋美龄为挽救蒋家王朝做了最后的努力,再次赴美求援,1950年1月,她从美国返回台湾(那时南京政府已垮台,蒋介石已退到台湾)。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宋美龄在办完了亡夫的丧事后,于同年9月旅居美国,但仍经常回台湾参加蒋介石的纪念活动。今年(1988年),宋美龄已达90高龄,宋氏三姐妹在世的仅存她一人了。
  
  宋耀如的6个子女,5个人一直向右走,只有宋庆龄一直左走,他们6人也从不转向。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宋庆龄与其他5人政治立场对立。只有在抗战8年期间,兄弟姐妹才接近,而且关系十分融洽。我们现在看到三姐妹的合影,除了年轻时的几张外,大半是抗战期间拍摄的。
  
  宋子良与宋子安这两个最年轻的弟弟,名气虽不如宋子文,但是地位与势权也相当大。宋子良当过宋氏家族所控制的几家银行的董事,出任过广东省财政厅厅长,还当过姐夫孔祥熙的实业银行的总经理及黄埔江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控制了上海海港。六弟子安长期负责盐务部门,还兼任宋系多家银行的董事。
  在兄弟姐妹当中,五弟宋子良与二姐宋庆龄的关系较好,子良是家族中唯一跟宋庆龄一直保持联系的成员。在1981年5月宋庆龄病重时,宋子良还从美国拍了电报到北京慰问与自己分手了30多年的二姐。
  
  曾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吒风云达半世纪的宋氏家族,辉煌的日子已经过去,留下的是浩繁的史料让历史家去考证、分析与评说。现代中国如此显赫的家族,竟是源于海南岛一个荒辟的农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历史学家也许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大兴趣。但海南岛文昌县昌洒区的宋氏祖居,却像一颗明珠,在椰风蕉雨中闪耀着光芒,吸引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地及全球各角落的人去寻访宋氏家族最初的脚印。
  
  (原刊新加坡《联合晚报、大特写》,1988年1月3日及4日。)


VVVVVVVVVVVVVVV

宋子文对海南岛是有贡献:


着手建设海南岛铁路的是文昌籍国民党要员宋子文。

1936年12月2日,国民政府中央经济委员会常委宋子文与广东省军政要员余汉谋、陈策等抵琼,考察海南岛的交通建设,决定投资3000万元修建环岛铁路。

宋子文计划成立琼崖铁路工程局,以临高县马袅港为起点,经澄迈、琼山抵海口,再出文昌经加积、陵水而至榆林作为首期东线道路,全长361公里;二期西岸线经福山、和舍而至那大,全长67.2公里,统称环岛铁路。

四个测量队随后奔赴现场,对马袅港至海口段进行了初步勘测。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海南铁路修建计划被迫搁置。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将天涯铁路梦推进耻辱、血腥的深渊。

1939年日寇侵琼后,先后发现了三亚田独铁矿、昌江石碌铁矿,为了掠夺我珍贵资源,日寇筹划挖矿山、修铁路,将海南岛建成其“南进基地”。全长240.9公里的海南西部铁路于1939年至1943年先后建成。

“一寸路堤一寸血,几方枕木一条命,石八筑成万骨坑!” 仅石八铁路,日寇就以招工欺骗和强制拉亻夫的办法,从上海、南京、厦门、汕头、香港、澳门、广州和海南本地征用劳工5万余人,但一年后铁路建成时,幸存下来的劳工只剩 4000余人。

这条浸透了中国人民血与泪的铁路,是日寇侵琼罪行的历史铁证。




VVVVVVVVVVV

海南的一道名菜(记得八九十年代时,海南很多大牌酒店为迎合海外归侨都纷纷重新发掘推出这道名菜,不知现在的酒店是否还做),出自自三十年代海口市老牌琼南酒家名厨师覃启杰(外号“琼南四爹”)之手,1936年年宋子文返琼省亲在琼南酒家尝过此菜,甚为赞尝。据说,当时宋子文来到店里说,“海南的文昌鸡和椰子是最有名的,那就吃一道用这两样最有名的地方名产制作的菜肴。”

 依照宋子文的创意,覃启杰指导自己刚刚入行不久的侄子覃文章制作了这道后来对琼菜影响深远的椰奶文昌鸡。谁也不会想到,这道由宋子文异想天开的菜,时至今日成为了海南的一道名菜,也成就了覃家“琼菜宗师”的尊位。

  
    椰奶文昌鸡的做法:
    
    用料:
  
    文昌鸡(取将近下蛋而未下蛋的母鸡最佳)1只(重约1.5千克)、上汤350克、鲜牛奶100克、鲜椰子汁100克,味精4克、精盐5克、白糖5克、生粉15克、绍酒15克,生姜5克、生葱4条。
  
    制法:
  
    1、将鸡割颈放血去毛除脏洗净,在滚水中稍烫,捞起放在纯盆内,加上汤、姜片、葱条、绍酒,调入适量味精、精盐,盖好上笼蒸炖约1.5小时,至念时取出。
  
    2、将整只鸡放置菜盘中央,将炖鸡汁滤净倒人锅内,猛火烧锅,加入鲜牛奶、鲜椰汁、味精、精盐、白糖调匀,用湿生粉勾芡,加尾油,将芡汁均匀淋在鸡身上即成。
  
    特点:
  
    鸡肉嫩滑,椰香浓郁,味鲜可口,营养价值高。不须斩件,用筷子戳开分块即可挟食。
  



VVVVVVVVVVVVVVV

子文易名风波:
民间回归政治
作者/唐南发专栏 Sep 07, 2011 12:21:58 pm



【乱石崩云/唐南发专栏】首邦市子文小学爆发易名事件,有人为“官拜”副教育部长的魏家祥喊冤,说他不过是个“传信人”,不应该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真是如此吗?

且稍作回溯。七月杪,子文小学董事部致函教育部,要求将学校更名为“拿督谢华华小”。董事部顾问李华民事后承认这是他的建议,并获得“一致通过”。教育部神速批准申请,而由魏家祥于8月27号的客家联合会大会上宣布。

据《南洋商报》隔天报导:“魏家祥指出,华社捐助华校,是值得表扬的功绩,政府将考虑日后任何要求更名,以表扬善心人士的要求。”

此例一开,陆续有来。很明显,魏家祥认同的不只是鉴于谢富年家族的贡献,子文华小应该易名,任何富商若能独力出资,国内华小校名堪虞。

魏李事后互相推诿

马来西亚华社团体过分表扬吹捧和歌功颂德的风气,素来为人诟病。长此下去,华小甚或独中势必沦为竞标对象,“价高者得”。于是,一所名为培群的小学,可能因为一个树桐佬投下巨资而被“正名”为“树桐佬小学”;另一所名为爱乐的小学,也不免因为某个马票商的善举而被改称“马票佬小学”。我们能够想象一代人以后的华文教育会是什么样一个庸俗和丑陋的面貌吗?

魏家祥自认与华社唇齿相依,居然没有意识到轻率易名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而予以反对,反而积极配合。说他是“传信人”,给人感觉却更像是在商人和政客之间游走的买办。如此严肃的教育议题没有传递给关心华文教育的社会大众,这是什么样的一种“传信人”呢?

如果不是首邦市发展华小工委会政治灵敏,第一时间通过面子书发起“子文就是子文”的反易名运动,陈仓早已暗渡,木已成舟。

事情闹得不可开交,董事部被迫撤回申请,李华民灰头土脸之余,在推特上解释原本要在9月30号的筹款宴会上宣布,却被魏家祥抢先一步,两人之间似有互相推诿之嫌。其实一旦事成,蔚然成风,估计魏李二人皆会引以为荣。既然一开始就试图借易名一事邀功,犯了众怒之后岂能喊冤?从政者不能没有担待啊!

风波最盛之时,魏家祥的回应亦颇不专业:“冤有头债有主,你们不要找我!他们有妈妈生,我也是有妈妈生的,我姓魏,不是姓赖的,别什么事就赖在我头上。”高官显要竟然口没遮拦,全天下的妈妈们和赖姓人士才应该喊冤呢。

以商领政,教育忝陪末席

子文华小从1989年开始申请搬迁,直到1999年方获批准,费时十年。当时教育部的信函清楚说明政府不承担任何搬迁的费用,以致董事部和校方必须对外募款。由于资金不足,校舍无法立时完成,子文被迫寄人篱下,与首邦市一国小共用校地,历时两年半,师生们受尽他人白眼。

谢源兴校长兢兢业业,不负所托,退休时学校人数已将近三千。时任董事长的李华民固然为子文小学付出不少心力,但这种委曲求全的作风恰恰充分反映了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马华公会低调问政的残酷现实。

由此可见,子文今天的一切成果得来不易。不经思索任意改名,就是抹杀了其先辈们的功劳。

巫统领导的政府,一只手操弄种族主义,另一只手滥用资源,“非主流”教育从来不得善待。如今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纳吉和其同僚开出了“以赌养校”的药方,华社进而有人想出了华小校名“私人化”的馊主意。若然得逞,今后教育部食髓知味,继续鼓动喜欢沽名钓誉者捐献华小,以“正名”回报,那才真正是“一劳永逸”地卸下了政府对母语教育的负担!

治国之道,当以教育为本,孰知有人本末倒置,以商领政,教育忝陪末席不止,尚且沦为商品,任人竞标,营造更多黑箱作业的机会。陈良说得好:一个连办教育都以富为尚的社会,无药可救。

推动教育平等法

子文易名,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浅白易懂的道理,在“中文报第一健笔”郑丁贤眼中,竟然无需“斤斤计较”,还搬出宋子文具争议的背景为他人缓颊。这好比避谈叶亚来后裔必须多次申请公民权的核心症结,却大谈叶亚来不过一个黑帮老大一样避重就轻。

所幸首邦市发展华小工委会的吴乾伟引经据典驳斥其谬论;而安焕然一句“并不是宋子文的背景是什么,而是为了什么而改名”,更是让人拍案叫好。这些论点铿锵有力,绝对是咖啡馆而非咖啡店的谈资。

孙成焕先生将校名定为子文是否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也有些看法,容后再谈。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李华民凭借本身在首邦地区的人脉和影响,企图继续操纵子文华小未来,行为令人发指,此人非走不可。魏家祥邀功在先,推卸在后,还需清楚交代教育部高效率批准的内幕。

多年前,潘永强提出“马华公会逃离政治”,成为经典,也正中执政者要害。正因为如此,华社主动回归政治,首邦市发展华小工委会成功施压就是最新例证。子文华小董事部虽已撤销易名申请,许多教育问题症结仍有待解决。放眼未来,我同意平反林连玉工委会主席杜乾焕的主张,推动教育平等法保障各语文源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并匡正政府的教育职责,此正其时。

唐南发是时事评论人,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班


VVVVVVVVV

子文换名风波越闹越大 魏良钰促魏家祥辞职

二零一一年九月一日 晚上六时三分

(八打灵再也1日讯)子文国民型华文学校易名风波越演越烈,首邦市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魏良钰指斥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各造勿怪罪教育部”,及“配合董教总,尊重董事部主权”言论是推卸责任,并开腔马华可另选贤能,替代魏家祥的副部长职位。

他今日接受榴莲台专访时,这么指出,同台受访者尚有子文华小前校长谢源兴。

魏良钰说,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蔡细历较早前在首邦市盂兰盛会上表示,捍卫华教是该党不容妥协的事情;这边厢身为该党副总会长见教育部副部长的魏家祥却在易名事件上推卸责任,“到底我应该支持蔡细历的话,还是听副教长的话作为标准?”。

“宣布的时候是由他(魏家祥)宣布,有事情的时候就说不知道……这叫人如何解答他说的话?这是一个负责任的部长所该说的话吗?”

他指出,魏家祥在出席地方活动时,口口声声表明“我们马华公会是捍卫华社的第一线,我们保卫华教,难道他是用着方式保护华教的?我希望他听得到我所说的这句话。”

“如果他连这小小的要求都负不起责任的话,我有个要求,我想马华公会里面还有很多人可以替代他的位子。”

至于替代人选建议,他表示应交由蔡细历决定。

捐助者以其名命校 势必扰乱华教秩序

魏良钰强调,一旦子文华小首开先例,日后将导致华小沦为“拍卖品”,凡是“出价捐助华小的人士都可以其名字命名”,势必扰乱华教秩序和发展。

他说,倘若此后华小不断出现易名情况,不仅只是更换校徽、校歌那般简单,身为学生也将无所适从,更何况还有校友会,当中牵连甚广。

因此,他认为,保留原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加上当事人——丹斯里谢富年原先也没有很大的意愿以其名字命名,也指那是董事部的意思,倘若魏家祥是一名负责任的部长,应该联同子文华小董事部再发信要求教育部撤回易名的决定,相信教育部一定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易名的事情(教育部)都可以听取他们(董事部)的意见,保留原名的话,我想副首相兼教育部部长丹斯里慕尤丁也愿意听取,只要他肯,我相信是没有问题。”

指董事部黑箱作业

同时,魏良钰也直指董事部易名的建议决定出于“黑箱作业”,因董事部成员并没有被告知召开会议的真正议程,更遑论收到通知。

“如果没有议程,也就是属于非法、黑箱作业的董事部了,拿督李华民是董事顾问,我希望他认真的为子文华小做一点事情。”

魏良钰也说,李华民与魏家祥已伤害华社,应对华社作出道歉。

此外,他也指该校校长王其钊在易名事件上,效仿魏家祥“推卸责任”,将事情推给董事部了事,给现有教师及学生做了不良示范。

“你看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此风不可长,否则以后怎么教育下一代?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当初学校要开设收费电脑班的时候,王其钊马上发出表格寻求家长同意,这与学校易名课题孰重孰轻难道他无法分辨?”

他说,魏家祥“尊重董事部主权”的说法也有些站不住脚,因为教育部在食堂主权、董事部有权力签发支票时间上可直接下达命令,校方就必须遵从,此时却选择性的突然配合董教总,表示是尊重董事部主权,有强词夺理之嫌。

唯一拥海外姐妹校华小

他指出,子文华小创办人孙成焕不仅对大马华教建树良多,同时也在中国海南岛创办另一间“子文华小”,是大马唯一一所拥有海外姐妹校的华小,教育部批准易名犹如抹杀了先贤的付出和贡献。

子文华小董事部在较早前向教育部提呈建议,希望将校名易为“丹斯里谢富年华小”,作为感激后者捐助该校的善举,惟谢富年并没有接受,遂建议一起父亲名字命名。

教育部最终决定批准该校董事部的申请,并由魏家祥宣布子文华小易名为“拿督谢华国民型华文学校”;批准信函已在今年8月8日发出,该校可随时进行易名。

坚持保留“子文”原名 谢源兴提易名眼泛泪光

子文华小前校长谢源兴坚持保留“子文”原名,一再强调“情牵子文”的他说到易名带来的伤痛更眼泛泪光。

“接到消息后,有不少教师和学生打电话给我,都很伤心,频频问该怎么办?……第一批毕业的学生即将念完高中二毕业,他们想要成立校友会,但是却不知道该用哪个名字……我也很多天无法安心入睡。”

“子文华小从雪州巴丁燕带双溪丁宜迁校之前,只有13名学生,我掌校时的仅有的2名华裔学生后来也转学了,只剩下马来学生和印裔学生;搬来首邦市之后,我们是靠发动社区筹款的方式建立起子文,那是很多人的回忆。”

他回忆说,从当初迁校只有区区几张桌椅的简陋家具,发展至今拥有2800多名学生的特大A型学校,其中付出努力的老师和社区人士功不可没。

谢源兴早期在双溪丁宜掌校两年,迁校之后继续任职校长直至2008年退休为止,对子文的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

“当时也还没有校工,我连厕所也是自己洗,感触最深的尤其是第一批的老师和家长,真的是天天开会讨论,当时是寄人篱下,天天都在想办法要如何拥有自己的家啊!”

“为什么要换名字?为什么要埋没了这些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