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6, 2011

年輕藝術家的關鍵態度:專業、敬業、樂業

文/朱宗慶

又是畢業季,許多優秀的年輕藝術家即將踏出校門,開始在現實環境裏追求夢想。雖然學校的學習可以獲得知識、技藝和實做經驗,使其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但踏入社會後,由於工作和生活步調及大環境的衝擊比想像快速且巨大,不斷地摸索、在激烈競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都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與考驗。
當遇到困難,能否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態度,就是「專業、敬業、樂業」。專業是相關領域出色純熟的技藝、知識和能力;敬業是專注在工作上,敬重你的工作;樂業是真正樂在工作,找到當中的樂趣,從而不斷創新。只有當一個人具備「專業、敬業、樂業」態度,才能勇敢正向地面對挫折和沮喪,並從中學到經驗及解決問題能力,感到氣餒時仍能回顧出發時的夢想,堅持自己所設定的目標,一本初衷地熱情追求。有時候自認為的失敗,並不是真正的失敗,它其實是追求目標的過程與鍛鍊心智的方式,千萬不要把過程當結果。

憑著「臺灣走出去,世界帶進來」的單純想法,二十年前我萌生舉辦國際打擊樂節的念頭。當時滿懷熱情,完全沒有考慮到自身有限的經驗及經濟能力,便一頭栽進籌備工作,直到所有團隊邀約都已確定,距離打擊樂節剩不到半年,才想到向政府申請補助。然因太晚提出,爭取補助困難,財源的窘迫,成了第一屆國際打擊樂節是否能夠順利開辦的最大挑戰。

為實現夢想,我咬緊牙關向朋友和長輩們告貸求援。消息傳出,意外獲得各界關切,「沿門托缽」也要籌辦國際打擊樂節的媒體報導,引發觀眾熱烈回響,困境化為成功的轉機。三年一次的國際打擊樂節,今年已是第七屆。本以為有經驗就好辦事,沒想到每次都有不同的困難,經常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了。但回想創辦的初衷,及所有參與成員的熱忱,使人產生奮力撐下去的動力,還是一屆一屆地辦下去,也使得這個活動成為國際重要的打擊樂節之一。

臺灣有許多優秀的藝文工作者在文化社教機構擔任主管,但常有敗興而歸,無法全身而退者。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缺乏長官與同仁相挺,組織凝聚力發生問題所致,縱有滿腔理想,反坐困愁城,有志難伸。畢竟在政府官僚體系的一環,除了面對社會大眾外,還有各級主管機關、民意機構、媒體、團隊成員等,除應有該領域的專業外,還須具有溝通協調、說服他人能力,業務的推展才不會處處受限,也不至於在公務機關法令繁瑣、主管單位又不察的情況下被犧牲。

藝術工作者最可貴的特質是擁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並不斷創新、永保好奇心及追求專業極致,但即使是較單純的藝術創作,仍必須懂得與其他個人或團體互動。在公部門服務的藝文人士,絕大部分具有理想性,希望從工作中實踐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提供民眾更多的美感經驗。不過政策推行,往往牽涉許多環節,超越單一專業範疇,包括各方意見的諮詢與採用、政策的行銷與遊說、取得上級或部屬的認同等,才有對外尋求主管機關和社會大眾支持,進而實現理想的機會。

人生得失成敗,不會由文憑決定,也不取決於某個遭遇阻礙的瞬間。各行各業都有辛苦的一面,如能把困難當成是必然,就會願意面對、解決它;現在的不足或一時的挫折,不代表以後會一直不好或不幸,關鍵是要願意去找各種可能性,勇敢做出選擇,並加倍努力。而失敗有時是上天給的最大祝福,因為它讓人得以重新歸零,從挫折中學習、檢視自我;只要熱情不減、不放棄,當主客觀條件成熟時,就是掌握蓄勁、發揮韌性的機會。成功慢一點來、路迂迴一點,沒關係。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